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虽然近乎99%的咖啡豆产自发展中国家,但是70%以上的咖啡都是在发达国家中饮用。贸易发达地区也总是思想活跃的地方。“醒脑去乏”的咖啡可以活跃大脑,让精神放松,令人进入时时的更佳状态。这就很容易理解在以自己大脑充分运作来创造财富的社会中,咖啡会很快成为社会中的重要饮料。“浓厚社交意味”是咖啡的另外一个特质,只要有咖啡的地方就会有活跃的社会活动,就会有和咖啡息息相关的咖啡馆。咖啡在大部分的国家都是先通过咖啡馆推广起来。

在十六世纪,贸易活动频繁的东非和中东,咖啡率先流行起来。也门的港口城市莫卡(著名莫卡咖啡的产地),穆斯林圣地的麦加和麦地那(沙特阿拉伯),埃及的开罗,奥斯曼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土耳其)都是咖啡的主要消费国。爱喝咖啡的人们一般喜欢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很快这些聚会的地方也就成为了最早的咖啡馆。1554年,奥斯曼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今天的土耳其),历史记载了第一家咖啡馆开张营业。那时人们称咖啡馆为“有文化人的学校”,咖啡能够在所有阶层流行起来,成为贯通社会的桥梁。虽然咖啡几乎是同时从中东流入印度和欧洲,但是结果大相径庭。1600年咖啡踏入印度大陆,印度的地理环境是咖啡树生长的沃土,可惜印度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氛围还远不能为咖啡和咖啡馆提供市场。时至今日,作为咖啡生豆出口大国,印度的本国消费仍微不足道。相反,咖啡在欧洲和北美洲大陆得到了不同的款待。咖啡1616年第一次登陆欧洲的丹麦。欧洲温度总体偏冷,不适合种植咖啡树,只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咖啡。咖啡进入每个欧美国家的途径都不一样,但是只要一旦进入,大致的发展途径都非常相似;更有意思的是,咖啡的盛行程度总是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平行。十七世纪的欧洲没有二十一世纪的广告宣传和畅通的信息交流,咖啡在短期间内以民间的方式在各国中流行起来是和欧美洲总体的经济化不无关系。

威尼斯商人在十六世纪初带咖啡到意大利,1645年威尼斯有了它的第一家咖啡馆。很快咖啡馆就成为所有阶层共同聚会的地方。在上午是商人、律师、医生、工人们来,下午则是有闲阶层和妇女们的场所。不过意大利并不是咖啡真正在欧洲兴旺起来的地方。在十七世纪,现代社会的发源地英国,与牛顿、亚当斯密斯同时代,咖啡和咖啡馆开始了它的与现代社会的二重奏。1650年,犹太人雅各布在牛津大学开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1679年,德国的第一家咖啡馆在汉堡开张;1689年,奥地利的第一家咖啡馆诞生于维也纳;1696年,纽约有了美国的第一家咖啡馆。

欧洲的咖啡馆历史长久不衰,而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地方。早期的英国咖啡馆是咖啡精神的最佳写照,咖啡馆被称之为“一分钱大学”,只用区区一分钱就可以在咖啡馆享受咖啡和咖啡馆带来的丰富生活、文化上的交往和商业上的机会。很多咖啡馆逐渐成为同行交换信息和工作的地方,世界上最早的股票市场和保险公司都是诞生于英国的咖啡馆。同时咖啡馆是个大熔炉,大家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贫富差别和阶级分野在新经济时代中的咖啡馆中淡化,更多的是经济化中的现实主义和随之而来带有启蒙意味的理性和理想主义。到1715年,伦敦就有超过2000家咖啡馆。男人们流连于咖啡馆,甚至对“性”趣也冷淡起来。为此,英国妇女们公开发表了“女人反咖啡请愿”,要求男人花更多时间在家。那时的咖啡馆可不是今天流行于中国大陆的装修奢华酥软的上岛咖啡,而是简陋昏暗的屋子,只是屋中聚满了精神的朝圣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共同因为咖啡而兴奋起来,乐不思蜀。“一分钱大学”的魅力可见于此。荷兰的画家,梵高,非常喜欢画咖啡馆。如他所说,他是要展现在咖啡馆中人们可以如何的疯狂。

近一百年,在欧洲大陆,咖啡馆除了继续它的人文色彩和她所能够提供的创造力外,咖啡馆更成为人们喜欢津津乐道的,除回家或去工作以外的“第三场所”。在欧洲有代表性的咖啡馆,如法国大街边的敞开式咖啡馆,有许多的户外桌椅,和整个的城市融合到了一起;奥地利的咖啡馆是以她浓厚的文化底蕴著称,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可能在奥地利从没有停顿过。奥地利的咖啡馆也有很多户外座椅,不过一般是隐于墙后或植物后面。意大利有二十多万espresso吧,不过面积不大,espresso咖啡不喝快了,味道也会变了,所以是短暂聚会的地方,更有平民百姓的生活气息。除欧洲外,日本的嗑茶店也值得一提。日本虽然是典型的茶文化国家,但是有着十几万的咖啡馆。嗑茶店这类咖啡馆占了大部分。不愿在办公室谈工作的办公族,或是想聚会的家庭主妇们,再或者是学生做功课聊天,嗑茶店就成最合适场所。虽然叫茶,但是以咖啡为主。谈话要有精神和兴奋度,茶来的柔和舒缓,难有咖啡的冲击力。钢筋水泥城市中,在每日匆忙来去的川流不息后的孤独寂寥,现代社会的人从咖啡中找到精神的放松和脑的活跃以及咖啡馆中人的聚合,这是现代社会节奏中特有的节拍。

咖啡馆是人们最早接触咖啡的地方。一旦成了气候,咖啡的消费场所就转移到了家庭,成为了生活中的必需品。咖啡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成为美国的“国饮”。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主导的经济国,咖啡本身的特质在美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十九世纪时,美国的人均咖啡消费量已经能达到每人每年10公斤 (今天中国是每人每年0.04公斤)。美国从一开始就不乏冒险、工作勤奋和创造性强的人。咖啡可以为美国人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抖索和头脑敏捷。如其它国家一样,咖啡传播在美国从一开始就有极强的民间性。牛仔们、西部开荒者、淘金人或者是东部的工业化的城市新移民们都是依靠咖啡来帮他们一起生存和创造财富。在美国内战期间,咖啡已经成为每个士兵们的日必需品。那个时代咖啡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只能买生豆,在家中自己烘焙,所谓烘焙其实就是自己炒“熟”咖啡,手不停的炒二十几分钟,研磨过程也粗燥,咖啡的冲泡就是在锅中煮,就着咖啡的细渣一起喝。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是不能再粗糙的饮料,不过那时的美国人要的就是结果。咖啡的苦中有甜是生活在经济压力下,美国人保持思维敏捷和精神饱满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美国开始出现质量更好的全国性咖啡品牌,如Arbuckle Brothers,Folgers,Hill Brothers,Maxwell等。

咖啡在到达亚洲以前,欧美非洲的咖啡和咖啡馆文化推广都是民间性的自愿自发。亚洲不然,咖啡是伴随着西方经济的扩张一起来的。从早期甚至包括现在很多的亚洲国家,喝咖啡的都是外来有钱的欧美人,虽然咖啡对西方国家也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舶来品,但是对亚洲国家来说,咖啡一开始就成了一种象征,代表着西方化和奢华,而且推广也没有欧美那样强的民间性,对咖啡有误区的意识形态主导了人们的思维。这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咖啡馆早期主要是迎合西方人和有钱人的场所,导致咖啡馆一反咖啡低价格和社会熔炉的传统,采取高价格,奢华装饰,成为无钱莫入的地方;二是,咖啡历来是先通过咖啡馆推广开来的,有着极强的民间性质,一旦得到认可,推广速度极快。高价位的咖啡馆会影响咖啡在大众中的推广。这种现象在今天的中国非常突出。

不过咖啡终究是特殊的饮料,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当经济环境成气候,咖啡饮料的盛行只是早几年晚几年的不同了。亚洲的几个经济高发展地区的咖啡消费量都在近几十年成笔直上升趋势,例如说日本、韩国和台湾。作为一个传统的茶国,日本在过去近一百年里,逐渐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的咖啡原豆进口国,人均消费咖啡每年超过3公斤,年咖啡进口达到700万袋。虽然和美国人均4.0公斤相比还有距离,但是咖啡在日本的增长空间还很大。日本传统的咖啡馆嗑茶店超过十万家,星巴克咖啡在日本有500多家连锁店,日本本土的咖啡连锁更超过几千家以上。韩国是另外一个突出例子。韩国的人口近五千万,从1983年以来,咖啡进口量增加超过十倍,在2004年咖啡进口超过150万袋。

中国是另一个新兴经济大国,如果以咖啡发展历史为鉴,那么我们可以确定在下几个十年,中国将会成为新的咖啡消费国。中国在2004年消耗咖啡两千二百万公斤的咖啡,全世界在2004年消耗六十六亿两千九百八十二万。中国占全世界消费量的0.3%左右。咖啡在中国的主要消费渠道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通过咖啡馆、面包房和餐馆等传统的咖啡零售渠道,这部分的咖啡的质量相对还比较好,用的多是arabica和较好的robusta咖啡;再有一部分用于酒店、会议等地,但是这部分的咖啡豆已经质量大打折扣。最大部分的咖啡在中国则是用于速溶咖啡的加工。这部分的咖啡已经无质量可言,基本都是用的robusta咖啡,在加了很多的糖精和奶粉(咖啡伴侣)后,成为了中国的主流咖啡饮料。在超市和便利店中,很少见到高品质的咖啡,速溶咖啡几乎成为唯一选择。虽然十亿的人口,其的消费量不可忽视,但是发展的契机何在,每个人都翘首以待。

话题:



0

推荐

王海

王海

189篇文章 195天前更新

20年中国咖啡产业和消费业的从业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