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星巴克是美国消费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提升现有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不是增加更多咖啡消费者:
- 例如,星巴克在日本、英国和美国都取得成功,但这些国家的人均咖啡消费没有变化。
- 作为新兴市场,中国咖啡市场在过去30年一直处于自然增长。中国目前咖啡增长速度慢于历史同期的日本和韩国,尽管他们那个时代没有星巴克和雀巢等国际公司。这意味着:大型国际公司,无论是咖啡连锁还是速溶,他们和市场的消费增长率没有直接关系,有时甚至有负面影响,例如在中国。
- 因此,在发达国家,星巴克模式即代表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咖啡产业模式,但对于没有咖啡消费传统的市场,星巴克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
- 总而言之,星巴克在中国是生活方式产业的代表,是小池塘里的大鱼,虽然这个“小池塘”的基数很高,因为中国有 14 亿人口。
星巴克在中国的成功是一个没有代表性和难以复制的产业原型:
- 与麦当劳的汉堡连锁店不同,星巴克的成功太独特,不能作为其他公司复制的原型。
- 然而,由于星巴克巨大的成功,中国大多数咖啡企业都紧随星巴克后尘,这包括瑞幸咖啡、Costa、太平洋咖啡、Tim Hortons China、Manner Coffee等等。
- 因此,尽管星巴克的成功导致其早已成为众矢之的的靶子,但其的地位很难被众多追随者所威胁;而且追随者为了差异化削足适履的尴尬模式只会进一步稳固星巴克的地位。
-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星巴克可以继续扩张,因为星巴克的商业模式过于依赖中国宏观经济和咖啡消费自然增长。如果中国经济或咖啡消费增长放缓,星巴克增长则不可持续。
未来竞争:
- 当下大部分市场主流投资和企业都追随星巴克模式,尽管数十亿投资,也在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噪音,但对星巴克并没有真正威胁。星巴克可以发挥其自身不可复制的商业独特性来增强竞争优势,无需反应过度,更不用卷入游击战。
- 对星巴克的真正威胁尚未出现。像中国这样规模的新兴市场,真正需要的是那种能够主动刺激咖啡消费增长而不是等待市场自然增长的企业,他们才可能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动力。翘首以待。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