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高投资一个产业,不一定能成功,但确确实实可以砸出一个坑。

星巴克咖啡在中国遇到前所未有挑战。在一个人均咖啡消费量异常低的非咖啡消费国,星巴克一枝独秀,既是榜样,也是靶子。能替代星巴克的还没有,但这次瑞幸确实会让星巴克难受一下,只是瑞幸也不会好受。

瑞幸是典型本土老二打外来老大的思路,在消费产业司空见惯。你帮我培养了市场,我用价格抢你的市场。只是,咖啡这个产业确确实实与大多产业不同。

在国内,很少见到一个产业势头如此之大,投资如此之多,周期如此之长,亏损如此之巨,增长速度如此之慢的。在国内做了十多年咖啡,发现这个现象还在持续发酵,而且投资越来越高,明明摆在眼前的市场机会,没有人做,很挑战自己的神经。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星巴克模式是一个非常非常特殊的咖啡模式,他不具有普遍性。星巴克有几个基本衡量要素,任何仿效星巴克的的如果就是为了迂回抄袭,偏离了要素,很难工作。(再说一遍,钱确实可以砸出一个坑。有些市场,用常理,已经说不清楚了)。

其次,咖啡模式很多,星巴克只是其中一种,而且这种模式只适合高价位。如果瑞幸瞄着星巴克模式用价格吸引人,同时又在偏离星巴克模式基本点,她同时也会迅速培养更落地的咖啡模式落地。有成为雷锋的可能。

最后,这么高的投资,如果能审时度势,尤其中国现在咖啡增长的临界点上,结合众多国外咖啡模式的精华因地制宜在中国落地,这比绕一个大圈子抢星巴克市场的效果强多了。不过,按照当今普遍的投资逻辑,一个常理推断模式的估值可能远不如一个有噱头的模式高。

话题:



0

推荐

王海

王海

189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0年中国咖啡产业和消费业的从业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