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儿子择校

儿子转眼就六岁了,要上小学了。如中国大部分的父母一样盼子成龙,希望给他一个好的教育,娃娃从儿童抓起,当然要找个好小学。早就知道中国学校难上,上好学校更难,要破费脑子给他找学校了。

在国内上学难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我只去过美国和中国,这次为孩子上学同时经历了一下两边的公费教育制度,多少有些感慨。

在北京进学校托关系、交赞助费已经是不成文的规定。当然是个北京人,正好住在好学校边上,那算是运气。但是,在一个流动的社会里,即使是北京户口,在别的区买了房子,要上学也一样成了问题。为孩子上学上下求索的过程又一次感受到了为什么人情在中国传统中的重要性了。学校附近的出租房一般价很高,很多家住远的,在学校附近租房,妈妈住这里带孩子上学。当然去私立的也有,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先富起来的人,私立学校在北京的价格和美国比也是只高不低,一年十几万二十几万是正常的事。

找关系一般是要提前至少一年或八个月的时间。这还不要说学校的风气了。因为找学校,我多观察和聆听了关于学校风气的事情。不说别的,学校的气氛就是蛮紧张的。在下午放学的时候,每次开车路过中小学校区门口,校门口一定是堵得是车水马龙。接孩子的车和父母们多得要命,肯定是要占上主交通道的。喇叭声、喊叫声、父母加上孩子如人多如庙会门口,拥堵的盛景每天上演。孩子们的观察力很强,尤其是稍微好些的学校,他们的父母很多是有背景的,或者有钱或者有势,或者兼有。车有前面四个圈子的,有白牌子的,有SUV的。据孩子们内部讲,也有开一般车的,但是一般都停得远些,不好意思在盛况的中心。身边就有个朋友,亲身经历,儿子回来说他两个V的车不够份去接他,要他换四个圈的,否则就别接。他非常恼怒,竟然就买了一辆四个圈的。 门口都是这样了,里面的攀比也可想而知。没有点塌下心来学习的定力,肯定也容易受影响。

农村的娃子可就麻烦了。认识很多员工是农村劳动力,西北、四川、河北哪都有。很多人一年就是在春节见一次孩子。有时都不敢为他们多想,想了真为他们难过。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妈,在北京工作四年了,两个孩子一个不到十岁一个刚过十岁,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分开着。这不在少数。按照北京的生活费、租房费、交通费、上学的费用,即使是他们涨一倍工资也没有希望能全家聚在一起。农村户口一般找包吃住,条件肯定谈不上了,在北京一年下来他们能攒上万把来钱,寄回家去。现实就是如此。

在北京忙了一圈找关系,我最后还是决定到美国看看是否对孩子的发展更好些。所以带孩子去了美国。我们在美国住的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小镇,离波士顿40分钟车程。这样的城镇在美国占70%左右。我们是星期三晚上到的,星期四就由我们所租房子的物业开了一个我们在这里租房子的证明,表明我们住在这里(记住,是租房);星期五带孩子来到小学的学前班,将打过疫苗的登记本和租房证明给了他们,马上就安排了班级。也没问我们是哪国人,是否有身份,当然更没有问农村户口了。

校长的办公室就在大门接待室的后面,校长亲自出来,给我们做了个简短的介绍,非常可爱可亲,让儿子一下放松了。然后给我们带到他要去的班,和班主任以及每个小朋友都介绍了一圈。因为有校车,而且在离我们家走路五分钟的地方,我们只需要送他上校车、下午再到校车那接就行。那种好像用了一个世纪都没有变化的黄色的校车,坐上去就都是一样的学生。老师特地强调,每天有小点心的时间,让我们自己准备,但是不允许有特别的食品,要大家基本一致。

这样一圈安排好,儿子星期一就上学了,他的时差还都没有倒过来。

当然美国各个城镇的学校也有好坏,但是中产阶级占大多数,所以基本形式类似,这种模式也延续了很多年。在我们所住的下面一个TOWN,教学质量就更好一些,他们TOWN的房税也更高一些,因为要付中小学校园和老师的费用。至少大家知道这税钱都去了哪里。

美国说不上是个精英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学一直上到大学(大学要稍微花些钱),都可以是在公立校上。工作压力大,但是每个人也都可以平和的生活着,当然有脑子有欲望的当个银行家也可以。

中国是个富裕起来的国家,是个有根深蒂固注重教育的国家。好像亚洲最富的人前多少名中,中国人是占比例最高的,国家的税收也非常好。大部分的老百姓听到中国的崛起也都是一种的兴奋,总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感到愤怒,甚至要大呼“中国可以说不”,这种亢奋在收音机中的平民台里是最多能听到的。不过,虽然身在其中,我也茫然,想着校门口的喧闹、想着员工和她们孩子们的远离、想着美国公立学校、想着中国的富人比例。

这是博客,无需慎重其事给出些什么,只是导出自己在身为父母后的一些杂想。

话题:



0

推荐

王海

王海

189篇文章 195天前更新

20年中国咖啡产业和消费业的从业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