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绝大部分人都会畏惧死亡,可能畏惧的不是死亡的终点,而是死亡的过程。对死的畏惧才会有对生存本身的紧迫和奢望。

多年前和朋友看了张艺谋的电影《活着》,观后良久,并不哲学的朋友爆出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算是无意间对电影、也是对时代的概括。张导演在拍了这部电影后,一定悟回了大陆文化中传统习成“活着”的真谛,那之后就没再拍一部像样的电影。倒是把同一个意大利歌剧从意大利倒到故宫、再倒到鸟巢,工作生活就是一场场的“秀”,估计也就这样了。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期的作品,他的生命已经出现老人的痕迹,生活一直以来的放任无度开始显现其对生命本身摧毁的力量,这个阶段,也是海明威在直视自己生命终点的过程,无所畏惧与自然相斗在《老人与海》中表露无遗。在小说出版后两年,海明威对生的疯狂连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都感染了,怕在他有生之年没来及得奖就了解自己的生命,忙着给他了这个荣誉。在之后不久,海明威就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海明威绝对不是个崇高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酗酒无度、不负责的父亲和丈夫、喜欢当英雄出风头。但是,他对自己的写作和生活方式自始至终是严肃和忠诚的,他对生的理解是简单的: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否则宁愿死。如《老人与海》中说:“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它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几亿农民工进城,但是,这不是个移民的过程。进之前就已经打算出了。听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干不了,不就是回老家吗,有什么呢?”“我认识的这个人特有钱,就干了个XX,钞票大笔大笔地进了。”“我父母一定让我回去结婚,已经给我相亲了。一天十几电话,我都不敢接了。”“活着呀就是活受罪。”每次听他们讲这些话,崔健的歌就下意识地在脑中唱起:“…我就要回到老地方 我就要走在老路上…” 社会造就人。

最喜欢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讲的是西西里岛上一个小镇中,一个放电影的老人和一个家境贫寒在战争中失去父亲的小孩如父子般关系的故事。在电影接近结尾时,小孩已经长大到20岁,初恋不了了之,工作没有方向,有了种对生活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和老人一起徘徊在地中海边,老人对小孩说:“西西里岛是个死的地方,你一定不能回来,回来了也不准见我。你要到大城市去,不能给自己退路。你一定要离开这。”

对于喜欢电影、艺术和书籍方面的人来说,现在的本地文化圈是个非常令人憋闷的地方。很多杰出的导演、作家、乐队在小有名气后,就屈就于功名利禄,不能再有好的作品,压抑着新一代的出现,加入到现有既得利益者的队伍中。如此酱缸,毁人不倦。

在成名后,或者稍在安逸之时,就选择了只对死之终点的恐惧,不敢尝试,不做自我的反省,对自己的作品选择妥协和附和,失去了对生的急迫和奢望,那么生若无求,死又何妨?或许在迅速群起林立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之间游走的仍然是《活着》中的阴魂。

话题:



0

推荐

王海

王海

189篇文章 195天前更新

20年中国咖啡产业和消费业的从业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