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北京西苑靠近颐和园东门,两年前开了一条商业街,灰色建筑,有中国复古之气。在临主街都是餐饮商业,进街的要求就是必须强势品牌,至少在北京有六家以上店面,如下店面‘有幸’进入:味多美(大陆)、麦当劳(美国)、肯德基(美国)、赛百味(美国)、吉野家(日本)、必胜客(美国)、天禄寿司(日本)、DQ(美国)、呷哺呷哺(台湾)和星巴克(美国)。本土企业除了一家外(还是做西式面包和蛋糕),几乎全军覆没。西苑商业街因为光秃一条街四周没有高楼大厦所以显得格外突出。事实上,北京上海的街头巷尾,有样子的地方几乎都被八国联军占了。在北京CBD一角,走路十分钟的地方竟然有3家肯德基、2家必胜客和4个星巴克,难怪乎这些外国品牌公司改变战略,既要开发全国市场,更要深挖一线市场。这里,再一次彰显本土企业在中国现有环境以及国际大环境下发展的举步艰难。餐饮企业在中国消费产业中属于终端,有较强代表性。

餐饮业在中国算是非暴利行业,投机者少,竞争相对平等。本土企业和国外强势品牌在现阶段几乎无法竞争。这有几个原因:

(1)外国企业和本土企业初始进入平台差距大。国外产品和流程有较强成熟度,进入中国就属于企业官僚制度,跨越创业阶段,管理层多是几十年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MBA居多,与中国政府官僚制度正好相匹配。他们在现有成熟模式、规模投资、品牌信任度上都是‘先天’优势。虽然这并不表明每个外来品牌都能成功,相反,失败的很多或者要投入资金挺几年的也不少,但是大量外来品牌既带来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经验,也提高了中国竞争平台,在相当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的‘常识’思维能力。存在的就是正确的– 在中国,很多商业正好可以反着说。但由于来势凶猛,时间还尚短,我们甚至对常识开始发生怀疑。

(2)本土餐饮企业基本都是创业者,进入这个行业素质低的占绝大多数。在中国的社会之下,社会硬件发展过速,企业家练的是内功,无法和高楼大厦建起的速度相媲美。中国的法制法规动下笔就可以一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甚至可以超英赶美,绝对要比美国五十年代餐饮爆发创业期要高出太多;但是,中国整体物流、生产、研发和消费能力还不及美国五十年代的水平。这样,再一次造就高竞争平台。在中国做餐饮,会用脑子的,活着没问题,挣个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他们的企业从初始就充满原罪,上不了台面。国家也理解大众现实,网开一面,许多企业低头挣现金。但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3)中国的投资家非常多,PE行业是风生水起,虽然近一年也在回归理性。这说明中国的资金还是相当充裕,在中国要投资可发展的产业、行业和企业也非常多。但是,如果依靠传统欧美的思路来投资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消费产业,那就是自己人也不了解自己人了。做投资的人在过程中,也会发现能投资的企业太少,不确定因素太多。企业家和创业者需要改变思路,但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还很小很窄。他们需要结合资金、外国现有模式基本点和研发经验、以及官僚制度才能克服现有大环境下的平台困境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外国经验其实更多是假象,找个肯德基店长就认为可以整合一个本土餐饮企业的思维证明不可能工作,只有回归市场模式的基本点,透过表面成功现象,理解‘先进’经验之根本所在(这与投资股票的基本原理没有不同),才可以把中国众多的企业推出来,否则百年老店的话除了自欺欺人外,没有任何作用。现实是,中国餐饮业的巨无霸就是美国企业,外资企业的利润点要远高于本土企业,本土企业在散兵游勇各自为营,同类产品相互拼价格和利润,在中国越成熟越发达的地方,本土企业的竞争劣势就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确实在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发展模式,因为国际大环境不同所以不可能重复欧美日的发展。商业本质永远相通,棋子也就这么多个,但每盘棋的下法不同,如何运筹帷幄要创造创新,但仅仅靠创业者是不够的。

话题:



0

推荐

王海

王海

189篇文章 195天前更新

20年中国咖啡产业和消费业的从业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