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人在美国做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餐,因为大部分人以此谋生只是为糊口,所以中餐一直不讲究,早期除了唐人街可以吃到正宗一点的中餐外,其它大部分都是酱油饭。即使到现在,在老些年头给外国人为主的中餐馆,在饭点的时候,一进餐馆,满屋子餐桌上都是黑乎乎的,从炒饭到炒面到宫保鸡丁都是酱油放多了。
  在美国做中餐的中国人已经有几代之多,但传代不多,做得太辛苦。七八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还都是以来自台湾和香港为主。最早一批是说粤语的,然后是一批大陈岛和类似背景来自大陆的渔民,1949年前后背井离乡到台湾,后又偷渡到美国。他们靠看武侠小说认字,敢于吃苦耐劳。做饭大部分时候很难吃,就是拼时间,全年只休一天,新年圣诞照开不误。早上九点起,晚上两点睡,如果要进货,有时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而且基本是全家上,逐渐用价格把说粤语的给拼死大半。最后是来自福建的福清客,因为偷渡船搁浅纽约上过报纸头条。虽然上了头条,那可才是一个开始,大批福清客继续涌入美国,数量之多可以从中餐馆的数量看出来,在美国主要地区,包括郊区,甚至远郊,中餐馆的数量绝对要超过麦当劳和肯德基加起来的总和。大陆偷渡客,人数多,喜欢唱闽南话的“敢拼才会赢”,而且真敢把中餐价格拼到极致。一个中午的自助餐,价格要低于街对面麦当劳的一个汉堡套餐,把美国本地做餐饮的行家里手看傻的不在少数,搞不清中国人是怎么挣钱的(如何挣钱是另一个故事,暂且不谈)。因为美国市场竞争公开平等,餐饮种类远多于大陆,大型连锁和小型餐饮各有生存之道(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看中国人在餐饮演变转型很有意思。
  近十多年,在美国,不但中餐大行其道,整体的亚洲餐也开始红火兴旺,而且做的基本都是同一批人 – 大陆的偷渡客。进日餐馆、韩餐或者马来餐馆,讲中文十有八九店家店员能听懂中国话。在美国2000年以前,日餐还是高端餐馆,价格与法餐相仿,远高于意餐,中餐自不在话下。在这众多亚裔餐种类中,中国人自己最清楚,中餐价格最便宜,制作最复杂,利润点最低,工作时间最长,竞争平台低,同一个圈里的人相互拼价格最狠,最后搞得做中餐的自己都不想再做中餐。现在,中国大陆客开始把日餐的价格拼了下来,预期不用十年,日餐会和中餐一样不再阳春白雪。
  在模仿上,中国人绝对是好手,压力大,动手快,敢实践,肯吃苦,脑子又灵活。但是,即使在美国待了近二十年的中国人,还没有搞清楚美国的玩法,所以小老板居多,做大的很少,永远作坊的思路,做不起产业,挣的总是辛苦钱,也因此产业无法世代延续。中美虽然大环境不同,但是这一代的中国人思路确是一样,在大洋两边的中国人都有很好机会,只有了解和认可世界大格局下的规则和玩法,才有可能把作坊做成企业。否则,拼完中餐价格、拼日餐价格,拼完日餐不知还有什么可以再拼的。

话题:



0

推荐

王海

王海

189篇文章 195天前更新

20年中国咖啡产业和消费业的从业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