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电影可分类,言情片、战争片、灾难片、科幻片、纪实片、宗教片、恐怖片、宣传教育片、悲情片…      

灾难片绝大部分属于娱乐型,合天灾、特效、悬念和部分励志为一体,重点在特效和悬念过程上,而不在人本身的死亡上,因此《唐山大地震》超越了此范畴。

宣传教育片是我们国家比较常见和特长的一种,以思想政治理念为中心有着宣传教育意义,受到政府的支持,容易名利双收。冯小刚要比地方上很多想拍“汶川地震”的官员要聪明,拍摄了《唐山大地震》,借着汶川大地震尚存于心的影响力,借光“升华”。

悲情片是很特殊的一类电影,看一部悲情电影,无论是用灾难还是用亲情,博得眼泪本身就有悖于电影娱乐的本质,从电影院出来都是泪人,不哭也不好意思。“本片导演冯小刚说,希望观众从《唐山大地震》中看到一个如何让心活下来的温暖故事。”冯小刚把灾难片的商业模式揉到了亲情的催泪弹中,借着汶川地震又升华到了宣传教育片之列,是悲情片的一个新的创举。不过,仔细想来,冯小刚的做法确实不太厚道。

人之历史,无论是人为导致还是天意导致的灾难一直不断,既然是灾难,过程必然异常残酷、血腥,必然是正常人在正常的时候所无法忍受。经历的人会有噩梦,不希望再经历一次;没有经历过的,在理智上也没有必要“间接”通过电影体验血光之灾、亲情的生死离别与抉择,除非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电影的手法,从单纯的残酷升华到理智思考和启示录的一面,要不然就干脆撇开残酷突出娱乐性的一面。而娱乐性(Entertainment)对于电影来说,尤其还是高价电影票的纯商业电影,是必然条件。这是为什么人为灾难,如二战、文革等,更容易拍成电影,过程本身孕育大量故事,寓意深远,有历史借鉴作用。 《兄弟连》、《Black Hawks Down》、《董存瑞》、《小街》、《生活的颤音》等都属于借历史残酷之一面,但是将其升华,有很强的观赏性。

天灾作为真实故事很少拍成电影,因为天灾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留下的只是死亡、最后亲情的毁灭和以后如何防范措施的技术成就。这是为什么好莱坞是拍灾难片的专家,但是很少拍真人真事的灾难片,于情于理都说不出个意义来,理智的人甚至没有理由去重温这上天注定的生离死别。

“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 (花了几十元钱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拷问)

““母亲”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泪:“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身体里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 (还是花了几十元钱,看别人崩溃了一次,自己崩溃了一次)

唐山大地震作为历史,其真正故事内容在地震之后,当时的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有个大环境。我们看过2010年的海地地震,世界各国伸出援救之手;但是,唐山地震,我们国家拒绝了绝大部分的外援。天灾如不在人祸中找到启示,纯粹为了特效和煽情而再现血腥和残酷,那么电影的功效 – 作为一个回顾历史的手段就会演变成为打着‘历史’的幌子掩饰本质上纯粹商业的目的,一方面拿着历史的血毫无必要地赚取现代人的眼泪和钱,另一方面是对已经入土为安死者的亵渎和再次揭开伤痛者未尽的伤痛和无力回天的悲哀。

这让人想起陈毅对《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评价,“你拍它干嘛?”

《唐山大地震》是在《三枪》后又一部中国电影界“大导演”的力作,再次展现不把观众当观众的扭曲市场现象,和“你能把我怎么样”的中国电影现状。最可悲的是,这些大导演在没有真正竞争的市场里,已经习惯把自己的自说自话、自以为是和谎言当成真话。也是,你又能把我怎么样?

话题:



0

推荐

王海

王海

189篇文章 195天前更新

20年中国咖啡产业和消费业的从业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