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化生活方面的“山寨”不易,别人的东西远看很美,会产生想象,也想复制,不过不解其意,没有环境,导致结果差强人意。中西文化的差别多不在表面,而是在对具体事情、对其存在的目的内涵理解不同,以及操作细节上的大相径庭。

在国内时,儿子从幼儿园中班起,学了一年多的钢琴,有时一个星期上三次课,好像也能弹几个简单的曲子。到了美国后,他继续上课,老师也不鼓励他每周上课太多,最多一次,每天回家练习不超过半个小时,否则小孩容易疲乏。在上课过程中,不断纠正他原来学琴过程中养成的基本问题,如坐姿、手法等,刚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就参加了社区小朋友们的钢琴演出。儿子在国内学一年多的内容还不如在美国三个月的内容多,也感兴趣看网上别的小孩如何弹钢琴的。美国学校也有各类的乐队,课余参加活动;教堂也是个学习音乐的地方;总而言之,音乐和小朋友们的交集很多,耳闻目睹中长大。

国内大城市很多父母对孩子都异常关注,除了学习外,还都加强了文化方面的教育,金钱投资和时间投资都不少,如乐器、绘画等。儿子在幼儿园学钢琴还是晚的,班里一半小朋友都先于他学了,我们也是跟风。我认识几个朋友的孩子,或上小学或上初中,还都是在父母淫威之下听话的年纪,也都在学各类乐器。先撇开是否要学习乐器,而是学了几年下来是否有个结果 -- 能不能独立演奏个什么曲子娱乐下自己和别人,或者组成个乐队小小演出一下,或是发掘真喜欢音乐和有天赋成为下一个John Lennon,再或者基本能够识个谱,最坏打算,至少能够喜欢上音乐,也算是对培养情趣做个铺垫。但是,我发现大部分父母做是因为别人在做,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怕孩子吃了“比较”的亏,一大堆的理由,就是很少想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学,和如何创造出个真实的音乐环境来。其结果是,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投入进去了,但孩子学习的目的和环境本身就不单纯,再加上是业余活动没有考试压力,导致孩子技术也没有练出来、爱好也没有培养出来、气质更谈不上,只是走了个过程,家长到最后也都忘记为什么一开始要学这乐器,就是记得别人都在学了。

很多的音乐老师也瞅准了家长的想法,注重形式,敷衍过程,小孩学得不累,父母感觉很好,大家都高兴。钢琴城、钢琴学校的大牌子也很多,宛然已经成了产业,但是与音乐愈行愈远。

也可能这是个过程,从无到有的事情都要走过,只是这个过程如果能够更朴素一些,少些父母的虚荣和攀比,更注重实效和内容,以及在孩子本身的兴趣和兴趣在生活中的应用,那么这有形和无形的投资会更有效一些。

话题:



0

推荐

王海

王海

189篇文章 195天前更新

20年中国咖啡产业和消费业的从业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