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欧洲,官僚(bureaucracy)这个词18世纪中叶第一次出现,来自拉丁文, bureau + cracy两部分组成。词根cracy特指一种政府属性、一个阶层或者意识形态,例如aristocracy(贵族),autocracy(独裁),democracy(民主)。Bureau意思是 ‘写东西的桌子’,直译中文就是 ‘伏案的阶层’,直译神似,但意会还是中文 ‘官僚 ‘通澈。     

官僚一词产生于西方出现大政府和大企业的前夜,是西方理论和实践并行的启蒙传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虽然此词带有贬义,并且西方政商抑制官僚的声音也历来强大,但随着政府和企业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官僚体系也无可避免加速扩大。现代中国在近几十年接触的欧美社会(政府、公司和教育结构等)已经明显官僚化,美国战略史学家John Gaddis在其《大战略》一书中讲到美国现在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林肯和莎士比亚是因为经历而造就自己的一生。今天的年轻人没有这样的经历,因为社会将通识教育,专业培训,组织内部升职,对组织的责任以及退休之后都细分开。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早就发现这个一直在恶化的问题:在担任高层职位之前,所谓拥有知识财富的领导人所积累的技能就是他们在高层职位上所能利用的一切。""

Gaddis的分析以及西方对官僚的思考值得借鉴,因为官僚社会和官僚本身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相同特点;但应用到中国有一个本质性的重要不同:西方官僚是在其宗教社会、贵族制度、民主、独裁等各类竞争关系下的一个制度之一,相对新、且应用性强。在中国则不然,上千年的科举制度下的官僚体制是浸在骨血中的思想方式、潜意识的行为指导和社会结构基础;更主要是这个制度和体制没有宗教或者理念色彩,代替了宗教和理念,实用主义,有广泛民意基础。

在前文《中国有核心精英阶层吗?》中说到,中国的精英是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僚体系的一批在特定格式下有特别学习和考试能力的人,比西方工业化早千年就开始量化为政府和企业年年培育出官僚储备人才。西方的精英是Elite,没有 “精 “(精华精粹)的意思,而” “代表最佳和权力与中国相仿。西方有” 官僚精英 “一说,但在中国则应该称之为” 精英官僚 “。

这个考试制度相对公平,物质本性,是平民百姓出人头地的机会,个人(或者家或者家族)色彩浓厚,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中国历史上或有朝代更替,也有时代枭雄,但科举制度下的官僚体制不改,依然深入人心。

成为精英是为了成为官僚,由人为系统的考试能力决定。

不过,官僚终究还是官僚,中国具有所有官僚应有的特点。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武士和贵族领导的明治维新在中国不可能发生,中国是体系内的博弈。但由于国际影响乃天时注定,中国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继续轮回。但是,传统既定事实,中国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特殊精英阶层和广泛滋育其膨胀的群众基础,虽然国际趋势无可避免,如何能发挥官僚传统的优势,这涉及到‘大战略‘(Grand Strategy)中对国家目标的定义。这又是一个题目,另文再议。

话题:



0

推荐

王海

王海

189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0年中国咖啡产业和消费业的从业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