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2年12月27日 13:46

中国就是中国模式

 

            不一定成功的才是模式。今天成功就有中国模式,明天出现裂痕就不是。现在能勾画中国模式还为时过早,但一点是肯定,环境不同,起因不同,历史不同,每个国家在每个阶段必然有自己的模式。

            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在当前社会被广泛认可;但它在微观层面上的应用和在国家体制间竞争力的反映导致进化论本身也存在宏观和微观间的博弈。发展才是硬道理,无论体制如何,工业化、贸易与消费,贯穿现代社会...

阅读全文>>
2012年12月24日 09:42

美国的四季

 

人有性情,有心情,随物动,随境生,可与自然默契相成,无法牵强造作,顺势而为,顺势而生。人造与天然合为一体成一社会,商业、生活、心境与四季变化配合互动,动静于情。

美国有自己特有品相,四季自然轮回融入到了商业与社会中,时时给予人希望和憧憬。

春天总是生机勃勃的开始。在美国,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更多无缝隙间交融,即便在现代化大城市中,在高楼大厦建筑后不远可能就是野草丛生老树寒鸦的原野之地,本来就是...

阅读全文>>
2012年12月21日 12:42

自然推力与林肯的《盖兹堡演说》

 

       在当下,无论是人均工资提升一倍,还是众多学者商人对国家发展的展望建议,都含有大量我们国家应该如何做才能延续中国的发展,是人为的‘期望’,期望的不是政府的无为而治,更多是一种大政府的概念。我对人之本性或者个人(或一部分人)撼动社会的能力历来就有所怀疑,对于经济或者政治经济学中用数学来度量和预测宏观(甚至是微观)的自信也抱有怀疑。社会发展是大社会中每个因素相交、谈判、妥协、协定的一个繁复轮...

阅读全文>>
2012年12月13日 10:14

台商餐饮业警惕红利消失 宜抓新机遇

 

  中新网12月4日电 台湾《旺报》4日刊出评论说,台湾企业在大陆有先行红利。不过,随着大陆经济快速崛起,大量的国际公司进入大陆市场,从设计、研发、到产品结构和管理能力都远超过本土企业,提高了竞争的平台。台湾企业无论在语言、文化和经历方面都和大陆市场相同相似,正是可以大显身手的好时间和好机会。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餐饮业发达,种类模式繁多,从小摊小贩到大型餐饮都做得风生水起。在这十几...

阅读全文>>
2012年12月03日 01:08

概念与价值 – 中国消费主义

 

价值

价值,因为其广泛使用和解释,难以准确定义。在金融中,价值是关于一个商业(行业)的增长,以及投资此商业后的资本回报;对于消费产业,价值是客户对一种服务或者商品的认可与否。价值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但是在今天的世界里,价值也需要可以量衡。一个价值的衡量可以通过客户对一个特定产品的接受程度而产生对投资者的经济回报来判断。

  价值产生是一个自然演变过程。无论何种经济模式或者政体结构,因为价值的...

阅读全文>>
2012年11月30日 09:28

北方的老人南方的房

 

       在中国谈问题,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容易扯到大问题,例如,道理很简单的一些商机,一锤子可以砸出很多于社会于经济都有利的机会,因为大社会因素的过多参与,搞得两头无出路。

       北方的冬天是老人的杀手,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尤其如此。候鸟到季节要南飞,美国有很多老人也是。美国与中国相似,地域南北跨越大,北方冬天非常寒冷,对心肺都是极大的负担。美国很多老人入冬,十月前后,就会搬到南方的‘家’去...

阅读全文>>
2012年11月23日 11:52

给我一个融资上市的理由 – 中国餐饮与发展

 

近年来,消费产业在中国开始受到资本关注,餐饮是其中一大支系,肯定蛮有商机在其中。同时,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也开始寻找资本,在中国做了十几年,很多品牌有了些店面和相应的模式,算是积累了被投资的资本。实际上,在餐饮业,无论是投资人还是经营者都对资本引入后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如何发展缺乏明确感念,理论上看非常好,像是天边一道彩虹,不过要抓住这道彩虹还需要搞清为什么要投资和如何有机结合西方经验和中国本土现...

阅读全文>>
2012年11月07日 00:18

小老板与看不见的利益联盟 -- 小档口的经济学

      在1998年,中国模式还没有被称为中国模式,也还没有被怀疑是否有中国模式,都还是开始。杨小凯教授在哈佛的一个研讨会上讲到他在中国和一些民企老板的谈话,主要内容是如果政策不改变,会逼着民企老板走上歪路。一晃14年过去,杨小凯已经去世多年,中国的GDP占了世界第二位,房地产涨了N多倍,这么多年下来,老板们最早习惯了政策,不与钱怄气,宏观层面的人似乎更急迫。民企老板们,已经把在政策下游刃有余作为既定现实、生...

阅读全文>>
2012年10月25日 16:12

拼完中餐拼日餐 -- 中国人在美国的餐饮江湖

  
  中国人在美国做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餐,因为大部分人以此谋生只是为糊口,所以中餐一直不讲究,早期除了唐人街可以吃到正宗一点的中餐外,其它大部分都是酱油饭。即使到现在,在老些年头给外国人为主的中餐馆,在饭点的时候,一进餐馆,满屋子餐桌上都是黑乎乎的,从炒饭到炒面到宫保鸡丁都是酱油放多了。
  在美国做中餐的中国人已经有几代之多,但传代不多,做得太辛苦。七八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还都是以来自台湾和香...

阅读全文>>
2012年10月24日 09:31

几近全军覆没 – 一线城市看中国餐饮业平台困境

      北京西苑靠近颐和园东门,两年前开了一条商业街,灰色建筑,有中国复古之气。在临主街都是餐饮商业,进街的要求就是必须强势品牌,至少在北京有六家以上店面,如下店面‘有幸’进入:味多美(大陆)、麦当劳(美国)、肯德基(美国)、赛百味(美国)、吉野家(日本)、必胜客(美国)、天禄寿司(日本)、DQ(美国)、呷哺呷哺(台湾)和星巴克(美国)。本土企业除了一家外(还是做西式面包和蛋糕),几乎全军覆没。西苑商...

阅读全文>>
2012年10月11日 21:00

立足大陆 台湾餐饮要创新投资创业发展模式

 

     台湾先行大陆至少30年,由于先行和语言文化方面没有太多障碍,充当了大陆与世界接轨的领军人物。在过去20年中,大陆成为台湾商贾大显身手的大西部,如牛仔般有了驰骋的机会,餐饮业更是典型。

  速食、简餐连锁必然是大陆餐饮业的发展未来,这是社会结构所决定。美国速食前十名品牌大部分已经进入大陆市场,如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唐恩多乐、必胜客、赛百味、汉堡王,不一而足。麦当劳和星巴克是由台湾的孙大为分...

阅读全文>>
2012年10月04日 00:15

感觉像个富人

 

       印度尼西亚的货币,卢比,和人民币是1500比1。第一次到印尼, 1000元人民币换了一百五十万卢比。脑子和自己玩游戏,转不过来弯,加上动辄就上万的出项,一天不小心能上百万的出去,好像马克吐温《百万英镑》中被钱砸上的穷小伙,恍然感觉是个富人。

       这感觉不是第一次。十年前刚回国重新定居,开始也一样感觉。进了海归、新富和外国人的圈子。不少在美国平常的中产阶级朋友,在中国成了富人翁,生活品质上不如...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26日 22:02

『简单逻辑』放飞金凤凰

中国以出口为导向,出口的又都是帮助美国人增加消费,如此低的价格,让美国花过了头,加上福利等制度,财政要赤字。中国是人口大国,但是本国消费能力又不够

世界经济比预期要虚弱,中国虽然崛起,但是没有产生消费,只是帮助西方国家增加买便宜东西的能力。

美国有的是技术和管理,中国有的是可以创业的市场,尤其是在消费领域里,两边你情我愿,可就是谈不到一起。引进研发、技术和管理不仅应该在高科技,在消费领域中同等重...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24日 01:51

创业、创新与平台(肯德基(百胜中国)与中国餐饮业 之四)

 

四万亿下的增长 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不仅让中国整体经济进入一个短暂的大跃进,也给百胜中国和其它在中国成功的国际品牌再打了一剂强行剂。到2015年,肯德基计划要达到6000店(必须每年开700家店),星巴克1500家店(每年至少300家店),到2013年,麦当劳要达到2000家店,每年500家的增速。这三家都是强势品牌,进入中国早,对中国的餐饮文化有重要影响。   同时三家又都极具中国时代巨变下的特殊性,如前面反复提到,他...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21日 01:52

列宁与肯德基: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 (肯德基(百胜中国)与中国餐饮业 之三)

 

列宁: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量变到质变)

(Quantity has a quality of its own)

 

       肯德基的领导层和列宁有一个观点至少相同 – 相信人(数)的力量。然而,这是相当一大部分中国人,做为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的子民,还没有对自己的相信、意识和自信。

       二战德国最杰出战略家的传记中,Manstein – Hitler’s Greatest General(《曼施泰因 – 希特勒最伟大的将军》),作者以列宁的一句话,数量本身就是...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20日 01:22

中国特色的盈利模式 (肯德基(百胜中国)与中国餐饮业 之二)

 

中国特色的盈利模式

       肯德基(百胜中国)的商业模式在中国难以复制和仿效,虽然它的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品牌建设等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1.       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有其 ‘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特殊性,使其可以成为中国矮人王国的超级巨人,但那个时代基本已经过去,对于国外近十年进入中国的企业和本土洋快餐不能只看到肯德基光环面,而忽略每个时代的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

2.       肯德基平均单店流...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12日 13:01

动则死,不动还能活着 (肯德基(百胜中国)与中国餐饮业 之一)

 

动则死,不动还能活着

 

百胜中国(肯德基,必胜客,东方既白和小肥羊)在2011年的总销售额超过350亿人民币,新增店面656,总店面数(肯德基和必胜客)4500,继续其中国餐饮绝对老大地位,并且加快拉大与其它本土连锁竞争者距离。与此同时,麦当劳也大力加快建店速度,两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势均力敌。因为餐饮在中国受到的干预相对较小,同时是非暴利产业,投机者也少,因此,两者的发展与竞技处于相对自由竞争的环境中,这...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05日 21:41

咖啡——先知饮料,魔鬼市场

咖啡——先知饮料,魔鬼市场

 

      咖啡不仅是世界销量最大的功能性饮料,而且有对社会发展趋向,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有诡异的预测能力。    

一种饮料,两条道路

        咖啡是种朴素的功能性饮料,但是,它的发展史充满传奇色彩。因为它与现代社会和文化特有的关联,它的市场爆发历来是自下而上、草根大众主导。这与其它著名饮料和食品如可乐和汉堡不同,不可能通过著名跨国公司推动一个新市场。因为它和社会的紧密性,咖啡对大环境发展,从...

阅读全文>>
2012年09月03日 10:06

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的成功乱象

 

       中国市场从开放初始就不是一个可以循序渐进正常发展的市场经济,不仅受到本国的传统、政治和思维影响,同时,因为与国际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太大,导致竞争不在一个平面。从长久来看,这可能并非一个坏事,但从短期来讲,市场乱象丛生,给入局者,商家和客户,‘只因身在此山中’的定位错乱。

       肯德基和麦当劳式这两个洋品牌是中国最大的两个餐饮企业,他们的成功就是这个现象的典型代表。

昂贵的快餐 – 肯德...

阅读全文>>
2012年08月27日 23:07

请个和尚讲企业文化

       2002年回国,在一家著名财经杂志做品牌经理。原来搞研究,刚接触品牌定位,就到书店寻书。书店不少品牌的书,不但有,而且是系列。看了几本,尤其是国人写的,全是理论,给看糊涂了。正好,杂志社有个国外市场公司帮助咨询,去了两趟,了解如何做市场统计,和定位,但品牌二字很少提。有所开悟,开始做市场统计与分析,这样有几个月光景,总结几点出来:品牌其实就是一个公司长期的市场计划,说得更简单些,就是一个公司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