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是中国模式
不一定成功的才是模式。今天成功就有中国模式,明天出现裂痕就不是。现在能勾画中国模式还为时过早,但一点是肯定,环境不同,起因不同,历史不同,每个国家在每个阶段必然有自己的模式。
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在当前社会被广泛认可;但它在微观层面上的应用和在国家体制间竞争力的反映导致进化论本身也存在宏观和微观间的博弈。发展才是硬道理,无论体制如何,工业化、贸易与消费,贯穿现代社会...
在当下,无论是人均工资提升一倍,还是众多学者商人对国家发展的展望建议,都含有大量我们国家应该如何做才能延续中国的发展,是人为的‘期望’,期望的不是政府的无为而治,更多是一种大政府的概念。我对人之本性或者个人(或一部分人)撼动社会的能力历来就有所怀疑,对于经济或者政治经济学中用数学来度量和预测宏观(甚至是微观)的自信也抱有怀疑。社会发展是大社会中每个因素相交、谈判、妥协、协定的一个繁复轮...
中新网12月4日电 台湾《旺报》4日刊出评论说,台湾企业在大陆有先行红利。不过,随着大陆经济快速崛起,大量的国际公司进入大陆市场,从设计、研发、到产品结构和管理能力都远超过本土企业,提高了竞争的平台。台湾企业无论在语言、文化和经历方面都和大陆市场相同相似,正是可以大显身手的好时间和好机会。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餐饮业发达,种类模式繁多,从小摊小贩到大型餐饮都做得风生水起。在这十几...
价值
价值,因为其广泛使用和解释,难以准确定义。在金融中,价值是关于一个商业(行业)的增长,以及投资此商业后的资本回报;对于消费产业,价值是客户对一种服务或者商品的认可与否。价值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但是在今天的世界里,价值也需要可以量衡。一个价值的衡量可以通过客户对一个特定产品的接受程度而产生对投资者的经济回报来判断。
价值产生是一个自然演变过程。无论何种经济模式或者政体结构,因为价值的...
近年来,消费产业在中国开始受到资本关注,餐饮是其中一大支系,肯定蛮有商机在其中。同时,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也开始寻找资本,在中国做了十几年,很多品牌有了些店面和相应的模式,算是积累了被投资的资本。实际上,在餐饮业,无论是投资人还是经营者都对资本引入后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如何发展缺乏明确感念,理论上看非常好,像是天边一道彩虹,不过要抓住这道彩虹还需要搞清为什么要投资和如何有机结合西方经验和中国本土现...
在1998年,中国模式还没有被称为中国模式,也还没有被怀疑是否有中国模式,都还是开始。杨小凯教授在哈佛的一个研讨会上讲到他在中国和一些民企老板的谈话,主要内容是如果政策不改变,会逼着民企老板走上歪路。一晃14年过去,杨小凯已经去世多年,中国的GDP占了世界第二位,房地产涨了N多倍,这么多年下来,老板们最早习惯了政策,不与钱怄气,宏观层面的人似乎更急迫。民企老板们,已经把在政策下游刃有余作为既定现实、生...
中国人在美国做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餐,因为大部分人以此谋生只是为糊口,所以中餐一直不讲究,早期除了唐人街可以吃到正宗一点的中餐外,其它大部分都是酱油饭。即使到现在,在老些年头给外国人为主的中餐馆,在饭点的时候,一进餐馆,满屋子餐桌上都是黑乎乎的,从炒饭到炒面到宫保鸡丁都是酱油放多了。
在美国做中餐的中国人已经有几代之多,但传代不多,做得太辛苦。七八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还都是以来自台湾和香...
北京西苑靠近颐和园东门,两年前开了一条商业街,灰色建筑,有中国复古之气。在临主街都是餐饮商业,进街的要求就是必须强势品牌,至少在北京有六家以上店面,如下店面‘有幸’进入:味多美(大陆)、麦当劳(美国)、肯德基(美国)、赛百味(美国)、吉野家(日本)、必胜客(美国)、天禄寿司(日本)、DQ(美国)、呷哺呷哺(台湾)和星巴克(美国)。本土企业除了一家外(还是做西式面包和蛋糕),几乎全军覆没。西苑商...
台湾先行大陆至少30年,由于先行和语言文化方面没有太多障碍,充当了大陆与世界接轨的领军人物。在过去20年中,大陆成为台湾商贾大显身手的大西部,如牛仔般有了驰骋的机会,餐饮业更是典型。
速食、简餐连锁必然是大陆餐饮业的发展未来,这是社会结构所决定。美国速食前十名品牌大部分已经进入大陆市场,如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唐恩多乐、必胜客、赛百味、汉堡王,不一而足。麦当劳和星巴克是由台湾的孙大为分...
中国以出口为导向,出口的又都是帮助美国人增加消费,如此低的价格,让美国花过了头,加上福利等制度,财政要赤字。中国是人口大国,但是本国消费能力又不够
世界经济比预期要虚弱,中国虽然崛起,但是没有产生消费,只是帮助西方国家增加买便宜东西的能力。
美国有的是技术和管理,中国有的是可以创业的市场,尤其是在消费领域里,两边你情我愿,可就是谈不到一起。引进研发、技术和管理不仅应该在高科技,在消费领域中同等重...
四万亿下的增长 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不仅让中国整体经济进入一个短暂的大跃进,也给百胜中国和其它在中国成功的国际品牌再打了一剂强行剂。到2015年,肯德基计划要达到6000店(必须每年开700家店),星巴克1500家店(每年至少300家店),到2013年,麦当劳要达到2000家店,每年500家的增速。这三家都是强势品牌,进入中国早,对中国的餐饮文化有重要影响。 同时三家又都极具中国时代巨变下的特殊性,如前面反复提到,他...
列宁:数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量变到质变)
(Quantity has a quality of its own)
肯德基的领导层和列宁有一个观点至少相同 – 相信人(数)的力量。然而,这是相当一大部分中国人,做为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的子民,还没有对自己的相信、意识和自信。
二战德国最杰出战略家的传记中,Manstein – Hitler’s Greatest General(《曼施泰因 – 希特勒最伟大的将军》),作者以列宁的一句话,数量本身就是...
中国特色的盈利模式
肯德基(百胜中国)的商业模式在中国难以复制和仿效,虽然它的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品牌建设等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1. 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有其 ‘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特殊性,使其可以成为中国矮人王国的超级巨人,但那个时代基本已经过去,对于国外近十年进入中国的企业和本土洋快餐不能只看到肯德基光环面,而忽略每个时代的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
2. 肯德基平均单店流...
动则死,不动还能活着
百胜中国(肯德基,必胜客,东方既白和小肥羊)在2011年的总销售额超过350亿人民币,新增店面656,总店面数(肯德基和必胜客)4500,继续其中国餐饮绝对老大地位,并且加快拉大与其它本土连锁竞争者距离。与此同时,麦当劳也大力加快建店速度,两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势均力敌。因为餐饮在中国受到的干预相对较小,同时是非暴利产业,投机者也少,因此,两者的发展与竞技处于相对自由竞争的环境中,这...
咖啡不仅是世界销量最大的功能性饮料,而且有对社会发展趋向,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有诡异的预测能力。
一种饮料,两条道路
咖啡是种朴素的功能性饮料,但是,它的发展史充满传奇色彩。因为它与现代社会和文化特有的关联,它的市场爆发历来是自下而上、草根大众主导。这与其它著名饮料和食品如可乐和汉堡不同,不可能通过著名跨国公司推动一个新市场。因为它和社会的紧密性,咖啡对大环境发展,从...
中国市场从开放初始就不是一个可以循序渐进正常发展的市场经济,不仅受到本国的传统、政治和思维影响,同时,因为与国际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太大,导致竞争不在一个平面。从长久来看,这可能并非一个坏事,但从短期来讲,市场乱象丛生,给入局者,商家和客户,‘只因身在此山中’的定位错乱。
肯德基和麦当劳式这两个洋品牌是中国最大的两个餐饮企业,他们的成功就是这个现象的典型代表。
昂贵的快餐 – 肯德...